close

卡利亞赤腳紅公

        餵飼賽鴿用的飼料,都有一定的蛋白質含量:豆類(不同種類的豆類,如蠶豆、野豌豆等),蛋白質的含量平均大約在20%~26%之間,(有些品種的大豆蛋白質含量甚至超過35%);穀類約在8%~11%;含油種子,如大麻、菜仔、向日葵、花生、以及油菜子等,約在18%~35%。鴿友們常用的啤酒酵母粉,則有35%左右的蛋白質含量,而動物肉、骨製成的粉末,約在40%~50%(因為有特殊傳染病的原因,國外已較少使用)。

        蛋白質裡的氮基是構成營養的要素。這些植物性蛋白質的結構是由許多氨基酸所組成的,賽鴿吃下飼料後,這些植物性蛋白質在消化系統裡被打散分解,之後再重新組合成賽鴿需要的可吸引蛋白質。大致說來,這些來自種子飼料的重新組合蛋白質,就是構成賽鴿肌肉、血液、骨骼以及其他器官的元素。一般賽鴿每天需要大約四公克左右的蛋白質,而成長中的幼鴿則每日需要八公克以上。

        近年德國有人發表一篇,餵飼蛋白質含量高豆類於肉鴿飼養的相關論文,這篇文章徹底推翻了先前鴿友認知的蛋白質使用觀念。以往鴿友總是認為,人類素食主義者以食用蛋白質含量高的植物種子,如大豆、扁豆、豌豆等,做為他們的主要營養補充來源,就以為賽鴿多食用豆類,對它的身體是沒有太大的關係的,這個觀念其實錯得離譜。

        大部分的鴿友在賽季時所使用的傳統賽鴿餵飼方式:賽鴿歸返的當天餵飼低蛋白質與低脂肪的飼料,這種觀念是認為低蛋白質與低脂肪飼料,可以減少賽鴿消化系統的負擔,並快速地讓賽鴿排出比賽時所產生的尿酸、乳酸與其他有害物質。然而,鴿友們卻不知道,如果太低含量(8%~9%)的蛋白質與脂肪飼料,可能無法完全提供賽鴿在比賽時受到傷害的肌肉結構,與其他組織的重建所需。

        許多的專業文獻上也有記載,當蛋白質的供應量太多時,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就好像有些植物含有少量的劇毒氰化物是一樣的,當它的含量非常少的時候,其實就跟沒有毒是相同的,可是量一多的時候,造成的傷害可就難以彌補。所以說,我們為賽鴿準備的綜合飼料,混合比例的高低,會有它一定程度的危險。譬如說某種豆類的比例超過時:身體經由新陳代謝將這些吃下的種子分解成蛋白質後吸收,以這些蛋白質來構成肌肉組織,或是其他需要蛋白質的組織,如骨膠原等。但是,這種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身體不需要的有毒物質,如尿酸等。正常狀況下,這些物質會經由腎臟排出體外,也就是我們在賽鴿糞便上看到的白色物。但 是,如果這些有毒物質含量太多而腎臟一時無法排出體外的話,許多會在心臟外包膜上沉積,而最常看到的是在關節上的沉積,發生在翅膀關節會使賽鴿翅膀產生疼痛而無法飛翔,如果是在腳關節上,則會出現跛腳的狀況;這樣的情形跟沙門氏菌感染可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所以說,一般鴿友們在賽鴿不參賽的日子裡,尤其是賽鴿無法天天外出運動的時間,30%~40%的豆類含量,就已經足夠,而在比賽或是育雛時將豆類的含量提高到50%應該還算適當,而且經過許多鴿友們長久的觀察知道,這樣的豆類含量比例並不會造成賽鴿身體的任何負擔。

        話又說回來,如果賽鴿歸返後,剛開始的幾天,鴿友依照傳統低蛋白質與脂肪的綜合飼料配方餵飼賽鴿,由以上的論點得知是有必要的。但是這種方式要持續幾天?也許初步對賽鴿的身體狀態看來,並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影響,然而,這種的處理方式時間一長,想要讓賽鴿的肌肉恢復到比賽前的狀態,就必須花費更長的時間。因為這種方式會影響其他儲存賽鴿脂肪的組織與器官,如肝與腹膜等。儲存脂肪的組織與器官在賽鴿比賽時,提供約95%左右的賽鴿飛行能量,比賽後,這些脂肪儲存的組織與器官,可想而知應該已耗去大部份先前所儲存的脂肪,當鴿友又以低脂肪、低蛋白質飼料供應,一定無法在短時間裡補充回來的。

        所以,當賽鴿自比賽歸返,在確認其消化系統已經恢復的狀態下二到三天後,提早餵飼富含豆類的綜合飼料,是有助於賽鴿肌肉狀態的回復的。而且,這樣的處理方式還可以讓在比賽時消耗掉脂肪的組織與器官,將脂肪早些補充回來,如此賽鴿也自然可以早些回到可以比賽的狀態。到週末的時候,豆類的含量就要再往下調整,大約在15%~20%即可,而將穀類與含油性高的飼料含量調高,這是因為這些種子富含賽鴿所需的磷、鈣、鎂等元素。含油性高的種子有大麻、菜籽、油菜子、向日葵子等;我們都知道沒有賽鴿不愛花生的,所以說花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這個餵飼的處理原則是必須隨著賽制的不同隨時做調整,譬如說,參加短距離速度賽的賽鴿,脂肪含量的需求就會比長距離耐力賽的賽鴿要少得許多。一星期兩次與一星期一次的比賽,一定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因為處理的天數不同,造成肌肉狀態恢復的情況亦會有所不同,當賽鴿太早或太晚達到比賽狀態時,都會錯失比賽成績表現的。

        曾經有文獻記載,他們在肉鴿身上以豌豆、玉米以及小麥分開餵飼,經觀察這一個實驗的結果發現,以大量較昂貴的豌豆餵養幼鴿,幼鴿成長較為快速,到可以上餐桌時,個個都是圓鼓鼓的,體重也超過一般的幼鴿,而且身上的羽毛也已蛻了一些。但是它們的肉質分析卻令人非常失望,肌肉組織結構鬆散,其中富含大量的水分以及脂肪,食用時的肉質感覺較差。後一個實驗結果更引人注意,就是,當他們以大量的綠豆取代豌豆,一段時間過後,不論是幼鴿或是成鴿,都發生關節炎的毛病。這個實驗的最後,是以蠶豆代替綠豆,先前發生的狀況就又減少了許多。這是以人為控制豆類含量的實驗,在自然界當然不會發生此一狀況,在鴿友們對賽鴿的餵養方式上,更不可能發生,只是這結果或許有些值得我們注意與探討的地方。

       最後請鴿友們別忘記了,為了培育參加短短幾個星期比賽的賽鴿,我們從種鴿整理開始到賽鴿比賽結束,時間有時可能會長達十個月,而不同時期應該要有不同的飼料配方,那是必然的。以上所言僅提供鴿友們做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讓賽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