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鴿參賽需要甚麼能力?

鴿子被馴化成賽鴿前,外出鴿巢覓食只是牠天生本能,然而依其身體結構看來,其覓食的範圍不可能超過體能負荷太遠,而且在野外生活,離開熟悉環境越遠,遇到危險的機會越大;種種限制讓賽鴿祖先,當時即便有遠距離歸巢能力,也很難可以發揮。近代,經由賽鴿發源地歐洲數百年發展後,精益求精的人擇結果,才造就現在賽鴿快速歸返能力的長足進步。

而賽鴿需要甚麼能力才能夠歸返鴿舍?就是歸巢性與方向判斷能力。由前段說明可知,這能力或許是賽鴿與生俱來,但是在演化過程中是不可能太普遍。因為大自然生物演化能力的分布就像橄欖球,適中能力的中段大量群體存活率,相對高於太差或太好兩端。由此可知,我們鴿友想培育出具有優秀歸巢性與方向判斷能力的賽鴿,出現的機率本來就不會太高。既然賽鴿歸巢性與方向判斷能力可以說幾乎是天生遺傳來的,那仔細看來,我們鴿友在參賽過程,所做的任何動作、處置就也不過是為了強化賽鴿這能力罷了,我們是希望能夠讓這能力充分發揮,最後達到快速歸返的目的。

怎樣能夠強化歸巢性與方向判斷能力的育種?

借鏡歐洲賽鴿強豪的做法,是最快的方式。不管是哪位強豪(詹森兄弟例外),他們都不時會引進他舍的優秀種鴿,加上本身已經是賽鴿強豪,眼光當然更是獨到。而從他們的做法裡我們鴿友也可以學到一些有用知識。這些賽鴿強豪育種最常執行的是大量作出,為什麼?因為前言說的,遺傳能力分布不平均與賽鴿本身這能力的稀有,只有這樣做,才更有可能在其中找到作育出優秀賽鴿,才能夠發現適配性高的種鴿。記得有一年蓋比高價引進當年度兩羽優秀賽鴿,這兩羽賽鴿都有一半他鴿舍賽鴿血緣,這樣的做法說明了甚麼?除了強豪考慮與自家鴿舍賽鴿的適配性外,還真想不出其他的想法。

我們鴿舍這些年來執行的育種做法,就是保持近親作出(隔一代配對,情況特殊才有極端近親),與引進外系配對作出併行。因為我們相信,近親作出可以保有血緣純粹性,外系配對則可以增加血系能力提升。這兩種方法的篩選有一點點不同,近親作出的下代,只要展現出歸巢性與方向判斷能力就足夠,遇到困難爬回來的也行,如果是入賞鴿,那牠的育種前途絕對優秀,因為尚未有例外出現過。外系配對作出的則必須要有一定表現以上才行,才具有進入種鴿舍資格,因為考慮到血統適配性的問題,篩選必須要更加嚴格一些。

以下是仍持續努力中的冠軍戈登系配對結果,不算頂尖但是可能有點參考價值,例子:

102年花蓮北海聯盟冠軍黑斑白羽公,殘8羽;

作出直子大台北分會103年冬季綜合55

冠軍直子60作出花蓮北海聯盟104年冬季綜合13位斑母,殘14羽。

冠軍兄弟鴿配綜合13位母鴿作出19號,參加新和順海翔分會106年冬季五關綜合124位。

冠軍父鴿作出222號,花蓮北海聯盟106年冬季第一關單關4位。

2014TFPF275356BCWFC.jpg

**維基百科:人工選擇(英語:Artificial selection,又譯人擇)是指針對特定性狀進行育種,使這些性狀的表現逐漸強化,而人們不需要的性狀則可能逐漸消匿的過程。最早對此進行定義的科學家為查爾斯·達爾文,他以發生在馴養動物的人擇過程來闡述演化過程中的自然選擇(或稱天擇)機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讓賽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