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友在平日賽鴿飼養的操作活動裡,賽鴿感染疾病的情形時有所聞,然而,許多疾病病徵非常類似,在沒有經過專業訓練與精密儀器幫助分析的情形下,只依據個人經驗或是詢問請教他人,要能夠準確地診斷出問題根源,困難度相當的高,加上我們不太可能一看到賽鴿有毛病,就去請獸醫師處理,尤其是輕微感染髮生頻率較高的情形下,不管在成本或是時間的考量,通常都不會是那麼的划算。沒有參加比賽的一般時候做出錯誤判斷,事後挽救有時就已經相當棘手,到重要參賽時刻,如果還像瞎子摸象般地處理賽鴿,那問題可能就不是」代誌」大條可以說的了。

        對專精於賽鴿飼養的鴿友來說,任何賽鴿疾病的發生都是種困擾,然而因為對賽鴿不瞭解,致使連學有專精的專業公共衛生人員,也只能斷章取義地宣導衛生觀念,造成一般不懂賽鴿的民眾錯誤的認知。譬如政府農業網站上對鴿子飼養問題,就只從偏頗的公共衛生觀點對民眾說明,像是:」吸入鴿糞內隱球菌恐引發腦膜炎、肺病等」報導裡的一段文章:」 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處表示,鴿子的糞便中含有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mans),一旦民眾吸入或誤食帶有隱球菌的塵埃,可能會引發腦膜炎、肺病、皮膚病等,其中最常見的是隱球菌性腦膜炎約佔80﹪。而新型隱球菌的塵埃被吸進肺部,會經由血液傳導到中樞系統及其他器官。感染初期常常會被誤認為是感冒,常見的症狀有頭痛與發燒,伴隨著頭暈,顱內壓力上升,症狀上也會有意識不清、視力模糊、顱神經痲痺、噁心、嘔吐、嚴重時還會有癲癇。一般來說,感染隱球菌沒有得到適當治療,造成的死亡率大約有三成左右。」

        我們都知道以上說明不是危言聳聽的報導,它是經國外研究與國內專家驗證後得到的知識,只是這樣的報導太過簡略,讓一般大眾誤以為隱球菌是因為鴿子才有的。事實上,如果我們對這類研究進一步研讀,就會發現隱球菌不是從賽鴿身上排出的,只因為鴿糞營養以致於空氣中漂浮的隱球菌掉落下來,把它當成培養基而大量繁殖;而且鴿糞並不是傳染腦膜炎的唯一途徑,隱球菌常存於土壤、鳥類排泄物、尤加利樹、及腐爛有機物中,當含有隱球菌的腐植土或乾燥鴿糞逸散入空氣中時,便可經由呼吸道進入人體而受到感染。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指出,據該院收集自民國六十六年至八十三年於該院治療的一百一十三位隱球菌腦膜炎患者進行分析,發現只有十位患者家裡或鄰居有養鴿,由這樣的病例研究,就可以確實知道隱球菌感染不一定要經由鴿糞。而且多位教授、獸醫、與醫師的文章亦指出,鴿友只要時常清理鴿糞,保持鴿舍的乾燥,感染到腦膜炎的機會其實就會低很多;否則我們不就有一大堆都感染腦膜炎的鴿友?

        人鴿共通的傳染病,除了隱球菌症(Cryptococcosis)外尚有其他多種病菌:新城雞瘟(Newcastle disease)、鸚鵡病(Psittacosis)、沙門氏菌感染症(Salmonellosis)、H1N1 新型流感(H1N1 Influenza)、以及禽流感(Avian Influenza)。以下做一簡單的綜合探討,希望能讓鴿友們對這些疾病有進一步的瞭解:

新城雞瘟(Newcastle disease):

        亦有稱之為雞肺腦炎(avian pneumoencephalitis)。首次在1926年爆發於英國新城及印度爪哇的家禽,目前此疾病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病原是由副粘液病毒所引起,也是一種禽類的高病原性病毒疾病。它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發病後死亡率相當高,據觀察某些成年患雞仍可康復,幼雞則對該病特別敏感,病後絕大多數會死亡。台灣地區至今發生過四次新城雞瘟大爆發,分別是在1968年、1984年、1995年以及1999年,其中1999年的爆發推測不是病毒原發造成的,有可能是因為疫苗接種不當、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的干擾或是新型病毒的出現,這四次的大爆發皆對台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害。此病毒發病後,並沒有顯著的治療用劑可以使用,因此還是以事先注射疫苗較為經濟。

        本病是一種病毒性疾病,對雞與多種禽類都具感染力,是由第一型副粘液病毒 (Paramyxovirus type-1;PMV-1) 所引起的,禽類副粘液病毒共有 9 種亞型,從 PMV-1到PMV-9 型。本病是1926年由多伊爾(Doyle)在英國的新城(Newcastle)發現而命名,目前依其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的不同大致分為(1)亞洲型(急性致死型、內臟型、Doyle型);(2)美國型(慢性型),美國型又細分為強毒神經型(Beach型)、中等毒型(Beaudette型)、弱毒型(Hitchner型)以及無毒腸道型,雖然其臨床表現不同,其致病病毒在形態上及抗原性上都很相近,故被認為係由同一種血清型的新城雞瘟病毒所引起的不同病型。新城雞瘟病毒是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與高度接觸性的高病原性傳染病,其病徵會有高熱、呼吸困難、下痢、神經紊亂、黏膜和漿膜出血等。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是危害養禽業的一種主要傳染病,與禽流感並稱兩大重要禽病。

        本病毒存在於病禽的所有組織器官、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以腦、脾、肺含毒量最高,並以骨髓含毒時間最長。病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雞感染後臨床症狀出現前24小時,其口、鼻分泌物和糞便就有病毒排出。病毒感染力強可經由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受傷的皮膚和泄殖腔黏膜侵入。本病毒在低溫條件下抵抗力強,環境溫度4℃ 時可存活1~2年,20℃ 時能存活10年以上;真空凍乾病毒在30℃ 的溫度下可保存30天,在15℃ 下可保存230天;不同毒株對熱的穩定性有些差異。對消毒劑、日光與高溫抵抗力不強,一般消毒劑的常用濃度即可很快地將其殺死。

        雞、野雞、火雞、珍珠雞、鵪鶉等容易受到感染,其中對雞的影響最高,野雞則次之,不同年齡的雞受到感染的程度也有差異,幼雛和中雛易感性最高,兩年以上的老雞易感性較低。水禽如鴨、鵝等也會感染本病,已有研究從鴨、鵝、天鵝、塘鵝和鸕?中分離到病毒,但它們一般不能將病毒傳給家禽。鴿、斑鳩、烏鴉、麻雀、八哥、老鷹、燕子以及其他自由飛翔的或籠養的鳥類,大部分也能自然感染本病或伴有臨床症狀或隱性患病。歷史上有好幾個國家因進口觀賞鳥類,而招致了本病流行的案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季較多,流行間歇期的帶毒雞,是本病的傳染源,而鳥類含鴿子是本病毒的自然宿主,也是重要的傳播者。人類如果接觸病雞就會有受感染的可能,病徵表現是淋巴結腫大、發燒與結膜炎。

鸚鵡病(Psittacosis):

        鸚鵡病(Psittacosis)亦稱之為飼鳥病(Ornithosis)是一種複雜的綜合症狀,感染時常常不僅由單一種病原所引起,是會伴隨著兩種或多種以上的病原(與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包括:細菌、病毒、黴漿菌…等),這混合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使得病情分析治療更加複雜。依研究,本病主要是受到披衣菌 (Chlamydophila psittaci)感染為主。因為這種疾病是由鸚鵡身上分離出來的,所以稱之為鸚鵡病,也就是我們鴿友們一直以來通稱賽鴿的單眼傷風。本病曾於1929-1930 年冬天在在美國和歐洲有一次泛大流行發生,原因是一批從阿根廷進口的綠色亞馬遜河鸚鵡帶菌所引進的。

        據研究,本病菌有超過465種鳥類共30種目鳥類記載是披衣菌的宿主,其中包括鸚鵡科、雀類、家禽、鴿子、雉雞、白鷺、海鷗和海鴨,而最高感染率發現在鸚鵡科鳥類和鴿子身上,主要是產生全身性或是其他內臟方面的疾病。

        披衣菌是一種人禽共同的傳染病,病原可感染至人類身上,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與飼養鳥類的接觸或是肉品加工過程接觸使人類受到感染。人類感染後可能無症狀出現,但是對於扺抗力或免疫能力較差的小孩或是病人仍有可能造成傷害,人類感染本病後最常見是肺炎方面的疾病,而且本病原極抗乾燥且能於室溫下存活數個月,故鴿友們在飼養鴿子時必須小心謹慎,環境衛生的消毒工作非常重要。

        對鴿友來說,這種綜合感染的組成病原不同,有時也可能非常危險,因為有外國獸醫研究指出,當賽鴿單眼傷風是由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與黴漿菌所引起時,危險性就加大不少,尤其對於抵抗與免疫能力不佳的病人來說,這是種非常嚴重的疾病,因為嗜血桿菌會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主要有腦膜炎(meningitis)、菌血症(bacteremia)、肺炎(pneumonia)、蜂窩組織炎(cellulitis)、敗血性關節炎(septic arthritis)、骨髓炎(osteomyelitis)、會厭炎(epiglottitis)等,症狀表現會因感染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別。所有這些會引起的疾病中,以腦膜炎的威脅性最大,約佔感染的50~65%。5歲以下幼童染病後,15~30%的個案有水腦、腦炎、腦室炎、聽覺障礙、視覺障礙、運動失調、智能不足、抽搐、偏癱等後遺症,而且即使以有效抗生素治療後,仍有2~5%的個案死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讓賽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